七月下旬,黃毓民出了新書名為沒有抗爭,哪有改變,代序:民主派沒有不分裂的本錢。係選舉期間,黃毓民落實競爭承諾,狙擊公民黨,分裂民主派,可謂出盡奶力,但係選舉之後,兩三日之間竟然可以向泛民伸出橄欖枝,指泛民主派的光譜很闊,冀望與其他泛民主派商討合作。
問題來了,黃毓民係選舉時的立場與提綱,是真是假?社民連要的是分裂,還是合作? 奧巴馬可是未曾說過民主黨沒有不裂的本錢,黃毓民多年來就是如此佔盡口舌便宜,恐怕他從政之後又想如此胡混過關。
民主派是團結還是分裂?方志恒
立法會選舉塵埃落定,民主派力保二十三個議席,意味着泛民在下一輪的政制談判中,勢將繼續扮演關鍵少數的角色。
但選舉期間,泛民各黨派為了搶奪票源,對自己人也毫不留手地加以攻擊,多個選區都出現泛民候選人互放冷箭的情況,令人質疑選舉過後,各民主黨派是否能夠拋開恩怨情仇、保持團結一致。其中,社民連主席黃毓民在選戰期間,為了突顯該黨的抗爭及激進形象,便曾經多次砲轟公民黨參加功能界別和特首小圈子選舉、狠批該黨是「面目模糊的民主派」,令兩黨結下極深的「牙齒印」。
民主運動路線之爭社民連及公民黨的互相攻擊,其實毫不新鮮,這些爭拗不過是延續了一直以來、香港民主運動的「兩條路線之爭」:溫和務實路線主張積極參與建制遊戲(包括功能界別和特首選舉),並且透過與中央政府對話爭取民主;激進力量則反對進入建制及與北京和解,認為應該透過在建制外的街頭抗爭推動民主。
多年來,這種路線之爭始終困擾着泛民主派,令整個民主陣營陷於長期內耗:九四年,港同盟及匯點合併成民主黨,但兩派對爭取民主的具體策略想法迥異,前匯點派力主溫和理性路線,原港同盟成員則強調民主抗共原則,兩大派系時有磨擦,埋下了民主黨最終分裂的伏線;○五年,曾特首提出政改方案,泛民各黨派就應否與政府談判妥協意見分歧,最後堅持寸步不讓的強硬派佔了上風,以捆綁投票的方式否決了政府的方案,令不少溫和民主派大失所望;○六年,民主派內的左翼分子組成社民連,該黨的激進及抗爭立場,與政治取向漸趨溫和的民主黨及公民黨大相徑庭,結果當然是貌合神離、明爭暗鬥。
民主派因為路線之爭而鬧分裂,可以說完全是不必要的,因為既然推動普選是泛民各黨派都認同的「目標」,那麼到底是進行街頭抗爭抑或參與建制,不過是達致目標的不同「手段」,兩者並不存在根本矛盾。今年七月是南非國父曼德拉的九十歲大壽,他在接受《時代雜誌》訪問時指出,世上沒有非黑即白的事情,在追求自由民主的漫漫長路上,他不時提醒自己要務實處理問題,在盤算應該採取什麼策略時,更要謹記「我希望達到的目標是什麼?最有效達到這個目標的方法又是什麼?」(What is the end that I seek, and what is the most practical way to get there?)的務實主義原則。曼德拉是實事求是政治家,他在爭取南非實現種族平等的過程中,便不時按照形勢調整策略,時而透過發動抗爭向白人政府施壓、時而採取談判及對話的手段:五十年代,曼德拉效法印度聖雄甘地,領導非洲人國民大會進行「非暴力抗爭」,先後發動了多場規模龐大的群眾抗議運動。到了六十年代,曼德拉眼見單靠公民抗命的手段,不足以實現民族解放的目標,於是成立軍事組織「民族之矛」,企圖透過武裝鬥爭及軍事手段,迫使白人政府放棄種族隔離政策。及後曼德拉被捕入獄,直至九十年代初,務實派的德克勒克成為總統,曼德拉才獲得釋放。而經過多年的內亂衝突後,白人政府亦希望尋求和解,曼德拉看準形勢的轉變,於是再度調整策略,爭取與政府進行談判及對話。經過多番的談判及協商,曼德拉與德克勒克最終在九三年達成歷史性協議,同意舉行不分種族的平等選舉,令南非最終實現種族和解、民主自由的夢想。
泛民應配合分工可惜的是,香港的民主運動一直都欠缺像曼德拉這種,既具備歷史視野和戰略眼光、又有能力擺平及協調各個派系的大政治家,結果因為對鬥爭策略有不同的意見,而令泛民各黨派長期處於分裂及內鬥(而回歸後比例代表制的選舉方式,更加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),最終結果是削弱了民主派推動普選的力量。
泛民各黨派需要明白,何時強硬抗爭、何時談判對話,絕對不是非黑即白的抉擇,而應該取決於客觀形勢需要:當面對大是大非的關鍵事件時(例如○三年董建華政府強硬推行二十三條立法),街頭抗爭也許是有效的策略;但當政治形勢有利於朝野互動時(例如○五年董落曾上、政府提出政改方案),民主派便需要展現政治家的靈活性、敢於透過談判妥協推動民主進程。而民主黨、公民黨及社民連等不同的黨派,更應該棄捐前嫌,並根據各自的政治定位,尋求更佳的配合及分工(例如要打硬仗、發動抗爭時,可以由社民連帶頭;要談判協商、參與政府事務時,則由民主黨及公民黨出馬)。民主派沒有分裂的本錢,只有團結建制內外的民主力量、靈活運用抗爭與協商策略,香港的民主運動才能夠走出新的路向,特區的管治也有望步進新的良性循環。
城巿大學社會科學學部講師
Wednesday, September 24, 2008
Subscribe to:
Post Comments (Atom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